**工作计划范文:**
教室里,孩子们的笑声像阳光一样洒落。可当小手突然变成"小拳头",当牙齿成了"小武器",这片阳光是否会被乌云遮蔽?中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,像一颗颗尖锐的小石子,打破平静的水面。我们该如何将这些"小石子"轻轻拾起,打磨成圆润的鹅卵石?
观察是第一步。孩子为什么伸出拳头?为什么张开小嘴?是模仿动画片里的英雄?还是语言表达跟不上情绪的浪潮?或许只是渴望关注的眼神?每个攻击动作背后,都藏着未被听见的"求救信号"。记录本上不该只有冷冰冰的"打人三次",而要写下"抢玩具时咬人""午睡后推搡"——这些细节才是破译密码的关键。
晨间活动时,把"不可以打人"换成更有温度的引导。"你的小手可以帮乐乐捡积木吗?"当冲突即将爆发,蹲下来与孩子平视:"你看小美眼睛红了,像不像被雨淋湿的花?"用具体的感受替代抽象的说教,孩子的同理心才会发芽。角色扮演游戏是绝佳的练习场,让孩子轮流扮演"被推倒的积木城堡",他们才会懂得:疼痛不是虚拟的。
家长的双手必须与我们交握。家园联系册里,别只写"今天咬人了",而要传递"能用语言说'我不高兴'"的进步。建议妈妈在家玩"情绪温度计"游戏,让孩子给愤怒"量体温"。教育难道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?
环境会说话。把容易引发争抢的闪光玩具收起来,多投放需要合作的串珠长绳。墙面贴上"拥抱比拳头大"的连环画,绘本区放《手不是用来打人的》。这些无声的布置,都在重复同一条真理:爱与善意才是真正的力量。
当某个孩子再次举起手,别急着拉开。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,像给漏气的气球重新注满氢气。"老师知道你很生气,就像火山要喷发对不对?"等到他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,再牵着他的手学习说:"请把我的小熊还给我。"
教育不是修剪枝叶的剪刀,而是托起幼苗的阳光。这些今天爱挥拳头的小人儿,终将在温柔的坚持中明白:世界不靠尖牙利爪征服,而是用张开的手臂丈量。我们播下的每颗善意种子,难道不会在某天,长成一片阴凉?